
2025年6月,芬兰首次举办了跨大西洋三叉戟演习,将美国、英国和法国的空军联合在一起。这场演习的目标是增强北约盟国之间的互操作性,特别是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中的协同作战能力。在这次演习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场模拟空战对抗,其中法国的阵风战斗机成功击落了美国的F-35,这一事件吸引了广泛关注。尽管这场对决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热议,但它的背后却反映了现代空战理念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。 阵风是由法国达索航空公司设计的4.5代多用途战斗机,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多功能性著称。阵风配备三角翼设计,能够在各种战场环境下高效作战。这款战机的武器载荷能力达到9吨,可以搭载包括“云母”导弹、“流星”空对空导弹、头皮巡航导弹、埃克索特反舰导弹以及激光制导炸弹等多种先进武器。阵风采用两台M88-2发动机,最大时速可达到1,800公里/小时,作战半径为3,700公里。其配备的光谱电子战系统结合了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与OSF光学扫描系统,使阵风在面对空中和地面威胁时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。阵风被昵称为“全能型战机”,具备拦截、攻击与侦察等多项作战能力,能够在同一任务中执行多种任务。 与阵风不同,F-35A闪电II是由美国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研发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。其设计理念以信息优势为核心,强调隐身能力和电子战能力。F-35A采用单引擎设计,并通过优化的机身形态和内部武器舱,有效减少了雷达探测面。其搭载的普惠F135发动机,能够产生43,000磅的推力配资方式,使其最高时速达到1.6马赫,最大航程可达2,220公里。F-35A的武器系统包括M61A2 20毫米加特林机炮,能够发射AIM-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(AMRAAM)、AIM-9X空对空导弹、JDAM精准制导炸弹、SDB精确导弹以及AGM-88反辐射导弹。F-35A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综合传感器系统,包括AN/APG-81有源相控阵雷达、EOTS电光传感器、DAS红外成像系统以及头盔显示系统(HMDS),能够为飞行员提供360度的全方位战术信息,使其能够在敌方未探测到之前完成精准打击。 要理解这场演习中的空战情景,我们需要从作战战术角度来分析。在这场近距对抗中,阵风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占据了上风,而F-35则是以规避战斗并在远程进行精确打击为设计理念。在现代空战中,近距离空战虽然仍有其重要性,但在现实战斗中已经变得十分罕见。 所谓“狗斗”是指视距空战,也就是飞行员通过操控战机使自己获得敌机的射击位置,这要求战机具备极高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。阵风的设计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,能够在近距离对抗中发挥出色的性能。相比之下,BVR(超视距)空战已成为现代空战的主流,依赖先进的雷达、传感器和数据链路,现代战斗机的目标是通过远程探测和打击来消灭敌机。例如,AIM-120 AMRAAM、欧洲的“流星”导弹、中国的PL-15导弹和俄罗斯的R-37M导弹等最新导弹,射程可达160至200公里,这代表了空战方式的演变。 在近期的冲突中,这一趋势得到了证实。以乌克兰为例,空中交战几乎仅限于远程打击,复杂的防空系统使得近距离空战几乎不可能发生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短暂冲突也是在超视距条件下进行的,尽管部署了大量战斗机,但实际空战并未发生。在中东,以色列空军则主要依靠电子战优势和远程精准打击,而在泰国与柬埔寨的紧张局势中,柬埔寨的空军几乎没有能力进行有效反击,导致空中对抗没有真正爆发。
展开剩余25%尽管如此,现代空军训练仍然保持一定的混战训练。虽然这种训练逐渐成为边缘选择,但它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。当前的作战理论更加注重隐身、远程侦测和作战互操作性。在真实战场上,F-35通常会在敌人未能察觉之前就发动远程攻击,使得近距空战几乎不可能发生。然而,芬兰的演习情景提醒我们,视觉空战训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,因为战争的不可预测性要求飞行员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。 总的来说,Atlantic Trident 25演习展示了两种不同战术思维的互补性:阵风凭借其高机动性和多用途能力,在空战中保持了自己的优势配资方式,而F-35则通过隐身能力和超视距作战建立了主导地位。现实冲突证明,控制空中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增加,但它们也提醒我们,尽管现代空战越来越依赖远程打击,近距离狗斗仍然无法完全被忽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